我所举办“传统与现代结合,创新学科建设”主题论坛

发布日期:2016-11-03     浏览次数:

2016年10月29日上午,本所在会议中心第四会议室举办了“传统与现代结合,创新学科建设”主题论坛,进一步就“华人科学家群体崛起与中国传统文化创新”以及科学史学科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出席本次会议的专家学者有:王佩琼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杨小明教授(东华大学)、厚宇德教授(河北大学)、牛芳教授(山西省委党校)以及本所所长高策教授和各课题组负责人。此次论坛由李树雪教授主持,本所全体师生参会。

研讨开始,高策教授介绍了论坛的相关背景,重点强调了中国要积极承接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华人科学家的崛起是大势所趋,并介绍了本次论坛的两个重要问题:文化现象与科学中心转移有什么贡献?科技史学科会有怎样的新范式出现?

 

 

随后各课题组负责人做进展汇报,数学课题组冯晓华老师提出本课题应落脚于传统文化创新,并回溯了中国各个时期的文化变革,通过中西文化对比找出研究的切入点。博士生刘欣代表物理课题组汇报,运用计量史学方法对重要的华人物理学家进行了数据统计,从数据中得出物理学家的科学成就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结论,并做了简要分析。王姝彦教授做了生物课题组的进展汇报,着重分析了传统文化因素对生物学家成长与科研的作用,主要进行了贡献与影响力分析和具体共性特征分析,也初步构想了当代华人生物学家科学研究认知形式的文化情境与机制探析。工程课题组赵云波老师则做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汇报,整体思路是探究作为中国现代科学文化重要资源和背景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不足,择取近代重要科学人物严复科学思想为切入点,探究中国科学文化近现代化起步阶段思想家科学观理论。化学课题组李树雪教授通过华人化学家获奖人数增加、期刊增长、发表论文人数增多等角度,具体论证了华人化学家呈现崛起之势,提出了化学新范式的特征:其一,不再是局限严格量化的本体论特征;其二,模型化理论建构的认识论特征;其三,比类推理辨证的方法论特征;其四,天道崇简的价值理性特征。

 

 

在专家评议环节中,王佩琼教授提出,科学史学科要有模式创新,在新纲领的指引下走出新的发展道路,也对王姝彦教授所提到的科学家精神内核进行了尝试性概括,此外也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中肯建议,如:某些过度创新的提法要慎重,在提出之前必须要有充足的证据支撑。杨小明教授则指出,科学史要与市场结合,扩展新的学科发展领域。牛芳教授谈及日本科学史学家通过分析科学技术发展中心转移得出一个规律:每过80到120年,科学技术发展中心会发生转移,并提出四个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厚宇德教授建议在大量统计的基础上要做具体细致的个案研究,重视对中青年科学家的分析,各课题组之间应增进互动和交流。随后,邹文卿老师对牛芳教授的观点有所补充:关于华人科学家是否崛起的问题,由一系列数据分析上看,全球视野内的华人科学家并未完全崛起,而是在快速崛起进程中。丁宏老师(太原理工大学)从科学史角度提问:传统文化是否具有真正的促进作用?同时阐述了现今我们应对传统文化再认识,从而寻找独特的文化特性等观点。其他与会师生也积极参与了讨论。

 

 

(供稿人:张耀、沈俊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