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

发布日期:2017-06-16     浏览次数:

2017年6月4日,我所举办了2017届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会。此次答辩委员会成员有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韩琦研究员,山西大学高策教授、张培富教授、李树雪教授和吴文清教授。韩琦研究员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冯震宇副教授担任答辩委员会秘书。参加此次答辩的博士生有刘洋和史宏蕾共2位同学。

 

 

刘洋,2013级博士,导师:张培富教授,学位论文题目:近代中医体制化历程(1919-1937)——以中医改进研究会为中心。以民国时期山西建立的中医改进会为研究对象,全面系统地探究了医疗机构、医学教育、医学杂志、医学社团的创新,以及中医诊疗中的西医化趋向,中医体制化的成就,影响中医体制化的各种复杂因素等。尤其是通过计量的研究方法,详细地对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的人员组成、经费使用、医愈人数,以及在中医体制化方面所发挥独特作用的梳理,对于认识和了解山西中医制度化演进的历史具有较强借鉴意义。对近代中医体制化所做的系统研究,对探讨中医现代化和走向世界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答辩委员会老师一致认为,该论文观点新颖,结构完整,史料丰富,研究方法得当,论述表达清晰,显示了作者独立的科研能力,是一篇优秀的博士学位论文。

 

史宏蕾,2010级博士,导师:杨小明教授,学位论文题目:山西明代寺观壁画中的科技与文化潜流研究。对山西具有代表性的明代寺观壁画开展了细致和富有成效的实地调研、文献梳理工作,表现出作者具有深厚的史料分析功底。论文以山西明代寺观壁画中的农用器具(犁耕工具、播种机械、清选工具到场上原始风能工具、粮食加工机械等)为中心,并拓展至与传统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农业灾害、计量工具及医学祛病,观象授时与天学宇宙观,力图挖掘、提炼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科技与文化内涵,并与实物资料、文献资料以及模拟复原实验等成果互相印证,补充、完善和还原了山西明代的区域科技文化,特别是对壁画中的“唐密曼荼罗”、“北水陆仪轨”等图像的考证也有新的见解。

 

 

答辩委员会老师一致认为,该论文选题具有很好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论文写作规范,层次分明,语言流畅,资料丰富,论证充分,显示了作者具有独立科研的能力,是一篇良好的博士学位论文。

 

 

参加答辩的两位博士生汇报思路清晰、逻辑严谨,针对每位老师提出的问题也都给予了较为充分的答复。整个博士答辩会进展顺利,两位博士生全部通过答辩。

 

(供稿人:刘元兴; 摄影:赵飞)